現在位置:
首頁
> 文章系統
勞動情勢與要聞
勞動新聞剪輯
兩岸關係有關資訊
國際勞動組織公約
台灣勞動統計資料
本會資料庫
就業與勞動季刊3(1)
就業與勞動季刊4(1)
就業與勞動季刊4(2)
2015勞動與就業關係學術研討會-人力資源發展與企業促進
兩岸四地勞動關係論壇【會議剪影】
就業與勞動關係季刊 (包含勞動與就業關係學術研討會) 投稿規則
擴大「贏者圈」擺脫社會貧窮化
2014.05.13
點閱次數:1399
擴大「贏者圈」擺脫社會貧窮化
戴肇洋
台灣綜合研究院研究員兼台灣省商業會顧問
每年年初所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(WEF)甫告落幕,會前主辦單位發布其引述各地專家看法所彙整的「2014年全球風險報告」,其中結構性高失業與所得分配不均,分別列為第2名及第4名。無獨有偶,在年會舉行的同時,國際勞工組織(ILO)指出全球失業人口不斷增加,貧富懸殊快速擴大,恐將波及經濟復甦,各國應探討威脅全球經濟發展的結構問題。
從上述調查中似乎顯示,在經濟全球化、產業國際化、生產自動化、交易網路化發展趨勢的現今,不論先進國家或是新興國家,均面對著因環境急遽變化而引發失業問題,尤其之前全球金融風暴不僅重創各國中產階級,而且更讓所得呈現兩極發展。
其實,前揭兩項風險對於台灣而言,是近年令人刻骨銘心,成為不易擺脫的夢魘。雖金融風暴之後,政府推動許多與促進經濟轉型的公共政策,但民眾似乎無感經濟復甦,其中又以就業改善與薪資成長為最。先從就業改善來說,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所公佈的資料顯示,由於台灣產業結構轉型引發就業型態變化,2001年失業率突破3%之後,迄今均維持在4%以上,尤其是20至24歲及25至29歲階層失業率始終停留在10%與6%以上,並無有效改善。
再就薪資成長來看,依據上述資料顯示,2013年每月實質平均薪資已到退至1997年水準,相對則是近年國際原物料價格大幅走高,使得消費者物價不斷上漲,其指數漲幅超過一成以上。兩者相較可以發現,過去10餘年以來,民眾實質平均薪資成長呈現停滯,代表民眾實質所得水準下降。
坦然言之,近年面對全球經濟競爭與產業結構調整,廠商在降低成本或因應經營模式變化考量下,增加許多臨時或派遣雇用就業型態。由於這些工作並不穩定,加上薪資所得微薄,僅是勉強餬口,根本無力支撐一家生計。然而,台灣社會多數家庭收入來自薪資所得,若未能隨著經濟成長有所增加,則代表一般家庭收入減少。此一情形之下,不僅影響民眾日常消費行為,尤其貧窮線之下家庭甚至需要政府擴大救助,藉以維持生計,如將接近貧窮線家庭納入,其數字勢必更加可觀。
換句話說,隨著經濟結構快速變化與產業技術大幅進步,贏者獨享比重已日益增加的台灣社會之中,如何透過政府政策調整,使得社會資源分配符合公義,達到擴大「贏者圈(winners’ circle)」擺脫貧窮化,至為迫切。其中最為重要的是,政府需要採取有效就業創造措施,這些除致力傳統製造業的轉型外,必須加強推動服務業之升級,尤其大力排除市場進入障礙,有效促進民間投資,進而創造就業機會。再者,則是政府必須透過各項移轉支出措施降低家庭貧富差距,例如實施「負所得稅」制度,在家庭收入低於某一門檻時,政府直接給予適度生活補貼,藉以維持其最基本生活之需求。
然而,從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,解決貧富差距並非僅有政府積極性的政策,而是尚需民間自發性之努力,亦即若要促進上述政策調整,知識份子的投入與公民社會之參與是不可忽略的一環。由於弱勢族群因自顧不暇,而無力參與政治活動,加上分散各地,不易集結政治力量,所以唯有透過知識份子的呼籲與公民社會之推動,始有可能在以選舉為主的政治運作上成為重要政策議題。此外,則是在媒體暈染的社會之下,雖其「輿論」難免有各自主觀的立場,但在捕捉報導弱勢族群悲泣事件上卻又有無法忽略的力量,讓弱勢族群的聲音不被壓抑,甚至喚醒社會各界關心。
不可否認,現今台灣社會所存在的貧富差距問題,其實是1980年代之後,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下的一環。近年OECD許多國家已經開始重視此一議題,同時透過政策擴大「贏者圈」,藉以擺脫社會貧窮化,俾讓全球化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與成果,是由多數民眾共享,而非少數贏者獨享。因此,我們希望朝野政黨均能以宏觀的心態面對此一事實,別讓台灣社會貧富差距更加惡化,經濟成長是硬實力,民眾所關心的是幸福感受軟實力,此也是目前知識份子與公民社會需要再度展現影響的關鍵時刻,不容錯過。
(2014年2月21日工商時報A6版「政經八百」觀念平台)